ETS發布了一篇調查報告,對口語綜合題整體評分細則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解釋,這一份報告不僅能夠幫助考生一步步改進考試表現,還能幫助教師和新任評分者更清楚地理解托福評分細則,來提供更好的教學和給出更客觀準確的評分。
所有考生在準備口語部分都會有這個問題:綜合部分到底要說得多完美,才能夠拿到 good 呢?
托??谡Z分數是用來推斷考生在大學學術環境中表達口語的能力。考官會基于語言傳遞(delivery),語言運用(language use)和話題展開(topic development)這三個方面綜合考慮考生的能力并給出一個分數。
在報告的開頭,ETS 就表明了,口語的分數是用來推斷考生在大學英語環境下運用口語來應對學術任務的能力。這個infer,就能很明確地給出答案:不需要完美。綜合部分的短短1分鐘回答,只是給考官作參考,你是否能用英語好好地把話說清楚。在ETS給出的高分范例回答中,也不難發現高分回答者還是會有停頓或表達等等小錯誤。
所以此刻的問題就是:
哪些錯誤是得高分的時候并不能犯的呢?錯誤要控制在什么范圍,才不影響高分的取得呢?
嚴格意義來說,口語綜合題部分的評分標準就是整體性評分的一個體現。在1-4分的基礎上,評分者會根據考生的回答情況相應給出一個分數(0分通常是給太短或者完全離題的回答)。為了能給出整分,評分者需從三個不同角度(語言傳達,語言運用以及話題展開)考慮。三個部分都能分別拿到4,整體分數才能夠是4;如果是3、2或1分的話,意味著在三個方面里,至少有兩個方面到達相應的那個分數。
這分開給出不同的評價的做法,無非就是想用更細致的分析性評分準則,來給考生的口語回答一個更為客觀、公平以及符合評分準則的分數。
語言傳遞 (Delivery)
語言傳遞包含了流利度(fluency)、語音(pronunciation)、語調(intonation)以及可理解度(intelligibility)。在這當中,Joan 和 Koonpon 解釋得最為詳細的就是流利度(fluency)。
評分者是從什么方面判斷流利這個點的呢?
報告沒有明確表明,到底什么是流利,但是卻給出了不流利(disfluency)的標志:有內容和沒有內容的停頓(filled and unfilled pauses)、出現錯誤的開頭(false starts)、猶豫(hesitations)、有長度的音節(lengthened syllables)、折回(retraces)和重復(repetitions)。
因此,不要再出現 “沒有東西說的時候就用well或者um來填補” 這類想法,因為考官會把這當作不流利的一種(fillers),并不會覺得是地道風情。如果考生的回答中頻繁出現以上提到的標志,語言傳遞這部分的分析性分數會相應受到影響的呢。
口語表達能力相對較強的考生如果出現了停頓的狀況,通常都是因為在構思怎么表達自己的觀點,怎么給出例子支撐自己的觀點,以及怎么換方式表達來使得自己的觀點立場更明確。而口語表達能力相對低一些的學生出現停頓,通常是因為在考慮語法結構和用詞選擇,或者在修正自己的表達。
因此,如果停頓后,考生出現的情況更多為用詞的選擇不定,或者back and forth修改詞語,或者語法表達的不確定性等,考官會認為語言能力還不夠;但如果停頓之后,可以接連用幾個句子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例子,且未出現用詞用句不定情況,那這少數偶爾的停頓并不會對分數有太大的影響。
以上就是ETS報告中關于托福綜合口語評分細則的分享,希望對各位的托福備考能有幫助。